杜朝辉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全面主持学院行政工作)
航空动力研究所 教授
1964年10月生,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1986)、硕士(1989)和博士学位(1992),之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95年2月至1998年10月在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做客座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做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12月晋升教授。2001年1月任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2002年1月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2005年8月任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14年6月至2021年12月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2021年9月至今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叶轮机械内部流动、航空航天动力装置和风力机设计。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航空/航天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科研攻关和国际合作等项目。指导培养研究生60多位,其中21位获得博士学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次、教学成果奖三次,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发表过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专利10余项。现任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能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研究会理事,上海市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宇航学会常务理事等。
林立涛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全面主持学院党委工作)
1972年2月生,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1995)、硕士(1998)和博士学位(2011)。199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8月留校工作,先后担任校团委副书记、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处处长、学指委秘书长、学生工作党委书记、学生处处长、党政办主任等职。
长期从事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研究领域主要聚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建和管理,主持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题课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学校德育创新课题等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入选上海市“阳光学者”、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高校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胡永祥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本科生教育、组织和纪检工作)
制造技术与装备自动化研究所 教授
1981年1月生,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9),上海市曙光学者(2020),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6)。2003年在南京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作,曾在美国Wright State 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激光加工专委会委员,第八届国际激光喷丸会议大会主席。
主要从事激光喷丸强化与成形、激光驱动微滴增材制造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企业横向合作等项目10余项。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曾获上海交通大学烛光奖励一等奖、教书育人提名奖、十佳班主任等奖励。
孟雁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人事、宣传、财务工作)、工会主席
1968年2月生,副研究员,1998年获日本宫崎大学硕士学位,历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政办主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长期从事党务及行政管理工作,曾带领团队获得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交通大学管理服务一等奖等荣誉称号,著有《航空报国,杏坛追梦 — 范绪箕传》,负责组织编写《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史》及院友文集《齿轮滚滚余音百年》等。
李玉阳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研究生教育)
航空动力研究所 教授
1983年1月生,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和201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0至2015年先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并任教,2015年2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8年晋升为教授。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专委会委员、国际燃烧会议分会共同主席、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主席等职。
科学研究方面,长期从事燃烧反应动力学、火焰动力学、燃烧诊断学等方面的基础及应用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做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近20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国际燃烧学会杰出研究奖、亚太燃烧会议青年研究员奖、国际燃烧学会伯纳德·刘易斯奖等。
教书育人方面,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最佳班主任、最佳导师等荣誉,指导学生获得国际燃烧学会伯纳德·刘易斯奖、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学生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发展奖学金等。
谷国迎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
机器人研究所 教授
1983年10月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2006年和2012年分别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德国Oldenburg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机器人学与软体机器人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Nature/Science子刊、国家科学评论、IEEE Trans.、Adv. Mater.、中国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现任IEEE T-RO和IEEE RAL的Associate Editor,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副总干事和上海市机器人学会秘书长等。
朱磊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国际化合作办学、企业合作及校友工作)
新能源动力研究所 教授
1983年4月生,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005年在天津大学获学士学位,201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14年4月留上海交通大学任教,2021年晋升为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可再生合成燃料制备与高效利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工信部船用低速机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50余篇。担任军委科技委十四五“创新特区”先进能源与动力领域论证专家、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十四五发展规划“替代燃料组”召集人、全国汽车标准委员会燃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委员。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年中国内燃机学会“史绍熙人才奖”。
瞿叶高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实验室及基地建设工作)
振动、冲击、噪声研究所 教授
1983年1月生,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9)。分别于2004年、2007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学士、硕士学位,201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201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3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作,2021年晋升为教授。
长期从事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结构振动与声学等领域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在JSV、AIAA J、JCP等期刊上发表论文SCI论文60余篇,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军科委创新特区重点项目等项目10余项。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交通大学“仲英青年学者”,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2)、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7)、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奖励。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获上海交通大学烛光奖励计划、十佳班主任等奖励。
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力学学会振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担任《力学学报》、《动力学与控制》、《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ience)》等期刊青年编委。
张执南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
现代设计研究所 教授
1978年11月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留校任教, 2022年晋升教授。
主要从事摩擦信息学、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重点行业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7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理事等,担任国际期刊Friction和SDPS-IJIDPS编委、Digital Twin国际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教书育人方面,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上海交通大学卓越教学奖,上海交通大学优异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十佳班主任、教书育人奖(个人)三等奖等荣誉,指导本科生学生获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