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栏目
新闻中心
[上海交大新闻网] 李洲龙:专注前行,厚积薄发 [图]

发布时间:2017-03-22
人物白描: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3级 博士研究生
 
李洲龙是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3级博士生里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他很早便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科阶段就作为负责人一举成功申请到全院唯一一个国家级创新计划项目,申报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毕业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上海交大硕博连读,这些都给他带来了极大地信心与动力。博士期间,尽管科研过程困难重重,李洲龙不惧挑战,日复一日潜心科研,终于取得了理论与实验上的突破,在机械制造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JMTM、ASME JMSME、CAD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论文4篇,成为同学们眼中的“科研赢家”。然而李洲龙认为,从来就没有什么“赢家”,只有专注前行,厚积薄发,才能熬过最黑暗的日子,迎来学术的光明之地。
 
 
初试牛刀,萌发科研念头
 
2007年,李洲龙就读大一,还没有确定好人生的方向,也不知道科研是怎么一回事。他没有停留在空想和纠结之中,而是选择勇敢出击,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在完成平日的课业学习之后,他积极地寻找科研项目和机会,大胆尝试不同的课题,终于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随后,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申请到全院唯一一个国家级创新计划项目,还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2项,这使得他在本科阶段就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科研赢家”。这是他科研道路的第一步,也是他多年来不懈努力的见证,他很幸运地收获了许多信心与快乐。从那时起,他确定了之后从事学术研究的道路,并开始为此努力奋斗。
 
2011年,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保送上海交大硕博连读,师从朱利民教授。他选择的课题是他最感兴趣但也是最具挑战性的——航空发动机的制造。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瞄准国家需求,解决发动机制造中的关键问题。他对自己的研究有着很朴实的期待,能够与工程实际结合,解决实实在在的生产难题,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这便是他科研的“原动力”。
 
历经磨砺,终露宝剑锋芒
 
其实,“科研赢家”李洲龙的研究道路并不是旁人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与之相反,他曾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挑战。   
 
李洲龙坦言,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他对于科研是盲目乐观的,认为自己能够解决任何难题,对科研中的困难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最初的日子没有想象中顺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洲龙虽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越来越了解,却始终无法找到突破点。实验屡屡受挫,课题毫无进展。看着身边同级的同学乃至师弟都接连发出了论文,他一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是李洲龙没有放弃,这些困难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和热情。这一领域的前沿技术长期对中国封锁,阻碍了国内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他在内心里对自己说,总要有人去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是我呢。只要前方的路有意义,就没有理由选择中途放弃。在这种信念的激励下,他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攻坚之中,白天做实验,晚上熬夜看论文,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他坚信发动机制造技术的突破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与失败中,李洲龙终于取得了理论与实验上的突破,解决了侧铣加工几何误差控制和五轴铣削力难以精确预报的难题,突破了高温合金、钛合金航空叶轮叶片零件多轴加工工艺瓶颈,摸索出了五轴变进给速度加工、基于测量的让刀变形补偿等新的工艺方法和技术手段。   
 
怀着对科研的一腔热情,李洲龙几年来潜心科研,硕果累累。他的研究结果被应用于大运航空发动机首级风扇大叶片、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集团公司某型直升机涡轴发动机叶轮加工、中航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某型涡轴发动机导流静子叶盘加工,精度和效率均有大幅度提升。他参加了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已在机械制造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JMTM、ASME JMSME、CAD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篇,授权或公开国家发明专利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曾先后荣获4次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称号,2次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助教奖等荣誉。目前正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师从国际生产工程科学会(CIRP)主席、加拿大两院院士Altintas教授,从事的是制造领域最难、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面向变形与振动控制的航空发动机薄壁叶片精密制造。   
 
尽享生活,怀揣一腔热情
 
尽管日复一日的看论文做实验,李洲龙却并不是一个只会做科研的书呆子。他的业余生活丰富而充实,音乐和运动是他排解压力的良药。他钟情于民谣,在简单的旋律中回归音乐的本质,抚平内心的浮躁;他也喜欢和朋友们打羽毛球,感受运动之后大汗淋漓的舒畅感。   
 
科研之外,他也是个乐于帮助师弟师妹的“中国好学长”。读博期间,他连续三年担任本科生C++课程的助教,并两次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助教奖”。在他心里,担任本科生的助教工作不但充实了他的博士生生活,跟年轻的本科生打交道也使他充满活力和灵感。他觉得助教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道桥梁,一方面可以分担老师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们的课程学习,这让他感到非常荣幸,也从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成长了许多。   
 
本科到博士这些年的科研经历,李洲龙觉得,不管面对怎样大大小小的挑战,都要从始至终保持着专注前行的勇气和厚积薄发的耐心。只要前方充满意义,就绝不能轻言放弃。结合理论研究和工程实际,解决实实在在的生产难题,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就是他对研究的朴实期待,也是研究对他最大的鼓励。  
 
【新闻链接】 [青春足迹]李洲龙:专注前行,厚积薄发[图]
 
 
Copyright © 2016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分享到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