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二期砺远学术讲坛成功举办[图]

日期:2023-01-09

1月7日,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2-2023学年第二期砺远学术讲坛在线上顺利举办。


本次主题报告会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砺远学术组委会承办。来自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智能汽车研究所、薄板结构制造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以及机电控制与物流装备研究所的六位嘉宾就各自研究方向与主题,发表了丰富精彩、前沿深入的演讲报告。


图1.png


来自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的钟武律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磁约束可控核聚变研究进展与展望”的报告。钟武律从可控核聚变反应原理出发,主要介绍了世界磁约束核聚变能研发历程和开发规划,介绍了由中国、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印度共七方正在共同建造的世界上第一个电站级别的聚变实验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并指出对中国而言,参加ITER计划能极大推动我国磁约束聚变能研发进展。报告简述了中国磁约束聚变能开发历程以及重要的进展,并且最后分析了聚变能开发的挑战和机遇。


图2.png


来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闫君副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主题为“高效储热技术研究进展”的报告。报告简要介绍了我国双碳目标下对能源转型的需求,以及新能源利用与储能技术的关系。闫君以储能技术中的储热技术为主要内容开展介绍,从储热技术分类,简要介绍了显热储热、相变储热和热化学储热的基本原理与特点;随后重点针对相变储热技术和热化学储热技术,对相应的储热材料研究、储热中的强化传热研究、储热装置及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报告。


图3.png


来自智能汽车研究所的朱翀副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动力电池低温自加热技术——现状与挑战”的报告。朱翀针对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动力电池自加热技术展开了全面分析,结合动力电池电化学特性、传热特性以及老化机理等,详细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发展背景、研究现状、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同时结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对动力电池自加热前沿技术以及实际应用场景展开了介绍。


图4.png


来自薄板结构制造研究所的邓宇君副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基于热分析法的无创人体流量传感器”的报告。邓宇君首先介绍了无创人体流量传感器的原理、设计及应用,随后讲述了围绕脑脊液积聚患者分流器的高故障率问题开发的可穿戴流量传感系统、对患者开展的临床实验,及其揭示的流量随身体位置和惯性效应、时间的变化规律;围绕人体汗液超低流速的监测问题,利用一个短而直的流体通道以捕获从皮肤中流出的汗液,结合可穿戴流量传感系统开发的汗率、出汗量和皮肤温度的无线实时测量平台。


图5.png


来自机器人研究所的董伟副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飞行机器人中的低负荷时空联合感知技术”的报告。董伟基于飞行机器人因其能源动力等方面的约束,通常其传感及运算负载能力都十分有限这一背景,首先介绍了能在有限的时窗内最大化观测范围得仿生传感调度方法,并将这一技术拓展到多机器人协作系统,有效提升了多机器人相对定位和协作效率。最后,报告针对非完全可观的测距传感单元,介绍了梯度先验的快速求解算法。该研究探究了如何通过少传感器少计算资源实现高效状态估计的目标,有望为未来的群体协同提供技术支持。


图6.png


来自机电控制与物流装备研究所的贡亮副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动态开放场景下机器人复杂任务的示教学习——从理论前沿到工程实践”的报告。贡亮鉴于传统机器人示教学习控制难以应对纷繁变化场景,介绍了设计自然环境中探索“端到端”任务级示教学习方法。重点介绍了类人机器人人机共融系统设计方法、易于全景数据快速富集的人在环路自然示教方法、人机策略梯度驱动的深度逆强化策略学习模型和共融型机器人、人机平行系统工程设计框架,为人机平行系统产业生态奠定工程基础。


图7.png


本次讲坛各位报告嘉宾准备充分、内容充实,既有面向学术前沿的探索,又有基于工程难题的实践。即使是在线上,在场同学依然踊跃提问,与会嘉宾则一一给予详细解答,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砺远学术讲坛是推进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常态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抓实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营造学术氛围,本次砺远学术讲坛,旨在扩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供师生相长、朋辈互学的交流平台,促进师生学术交流,助力研究生全面发展。


Copyright ©2019.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学生工作办公室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