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聂思媛:轻舟已过万重山,前路漫漫亦灿烂

日期:2024-02-03 供稿:聂思媛 编辑:徐天睿

聂思媛是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导师为王新昶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单晶金刚石合成及其等离子刻蚀,硕士期间综合绩点3.89,专业排名第二,并分别以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两篇,曾获上海交通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小米奖学金和中船集团七一一研究所奖学金。硕士期间曾任机动学院制造所硕士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并获2019年机动学院“优秀学术党员”荣誉称号。目前将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形象照2.jpg


在她的本科学习期间,聂思媛参与了一个关于金刚石半导体的研究项目。这段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先进材料是工程师将创意概念转化为现实的关键。因此,当她获得保研名额,并了解到上海交通大学王新昶副教授课题组专注于金刚石合成及其应用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所杰出的学府继续深造。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两年研究生学习中,聂思媛找到了她热爱的研究方向,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和成就感。她的同门和导师提供了无限的支持和包容,让她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此外,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也为她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团队合作能力的舞台。

然而,聂思媛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研一上的数学物理方程课程中,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之教授讲解的快速节奏,让她在最初几次课后感到不知所措。在经历了两个月的迷茫后,她决定重头开始,从第一节课的课件着手,一步一步地重新审视这门课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发现,整个课程实际上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的。这种新的理解使得她在再次观看教学录屏时,那些先前令她困惑的细节开始变得清晰起来,教授对核心主题的反复强调和深入探讨让这门课程在逻辑上连贯并紧凑。在第二个学期,聂思媛首次接触到了设计实践课程。由于之前缺乏实际的动手设计经验,她在课程的初期经常感到焦虑和迷茫,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负责的任课教授反复帮助同学修改和打磨研究设计,小组成员间相互支持和鼓励,他们小组最终出色的完成了一个表演机器人的结构设计。这些富有挑战性的基础和实践课程,极大地加深了聂思媛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励着她不断突破自我设定的界限。

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聂思媛的科研也渐有起色。导师王新昶副教授对她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和悉心的指导,使得她得以逐步掌握了金刚石材料的表征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同时,王教授还尊重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自由探索,这为她提供了一个宽松和富有创造力的学术环境。在科研早期,聂思媛通过与导师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逐渐确定了她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然而,当她正准备深入实验阶段时,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由于实验室关闭,她无法进行实验操作。但聂思媛并未因此停滞不前,她转而通过深入阅读文献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在课题组同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她决定开始进行仿真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帮助她克服了实验室关闭的限制,还为她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疫情结束后,在仿真实验结果的支持下,她顺利的设计了对应的验证实验。通过结合仿真和实验的方法,她不仅探索了等离子体刻蚀后金刚石表面刻蚀坑形成的微观机理,还提出了避免这个问题的可行方案。这一研究经历不仅让聂思媛感到振奋和满足,更让她体会到了科研过程的乐趣,激发了她继续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除了科研学习外,聂思媛还被上海交通大学提供的广泛的文体活动所吸引。她积极参加了学校开展的“一二·九”歌会,并获得了团队银奖,此外她还参加了院龙舟比赛等活动,这些经历在她紧张的科研学习之余为她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锻炼了她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同学们共同成长,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和理解。

在结束这段难忘的研究生旅程的同时,聂思媛满怀希望地展望未来。她相信,在上海交通大学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将成为她未来职业生涯和学术研究的坚实基石。同时,她也祝愿所有同学和朋友未来都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实现自己的梦想!


友情链接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200240

Copyright © 2019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