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许嘉兴: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日期:2021-03-24 作者:王晨 供稿:许嘉兴 编辑:耿梓航

许嘉兴,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1届博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吸附式空气取水、热管理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博士期间发表SCI论文11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一系列能源化学类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公开国家发明专利1项。博士就读期间曾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太仓奖学金、博阳新能源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学生党支部书记”荣誉称号、第五届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荣誉称号。


8.png


与科研的结缘

时光追溯到2012年,许嘉兴刚升至大二,他的博士导师李廷贤老师刚刚留校参加工作不久,李老师从那年开始担任他们班的班主任,而他也开始担任班长。第一次班会,李老师的负责的态度和对学生的关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后的多次交流后,李老师鼓励他进入实验室参观和做实验,激发了他做实验研究探索的兴趣。后来,他开展了定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制备研究,完成了第24期本科生PRP研究项目。到了大三,他继续在李老师实验室学习探索,完成了暑期实习,初步的实验锻炼让他对科研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储热和吸附等研究课题有了一定的兴趣。

本科毕业时,李老师建议他,如果要下定决心做科研就选择本科直博,他还清晰地记得李老师和他说过的一句话“读博可能后悔几年,但不读博后悔一辈子”。抱着对博士的敬意和向往,他决定追随李老师的脚步从事科研,成为了导师招收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本校直升的他幸运地能够提前进入实验室,尽早地接触并了解未来的研究课题和实验室的设备。刚刚本科毕业时的他心怀梦想,暗自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在博士毕业时能够评上优秀博士论文。然而,读博的过程比他想象的要艰难曲折的多。


迷茫与蹉跎,焦虑与挫败

2015年,由于选择了本科直博,许嘉兴的身份突然从本科生转变为了博士研究生。博士一年级时的他没有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毕业似乎离他很是遥远,要做什么样的科研,怎么做科研,来日方长。同时直博生的课程较多,似乎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他偷懒的借口:博一先把课上好就可以了。于是乎博一的他就几乎远离了实验室,空闲时间基本就在寝室度过,而事实证明在寝室的时间大多是娱乐时间。在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导师突然叫他去讨论课题,让他汇报学期所得,他这才意识到这一学期的科研进展微乎其微。他的导师是一个看似严厉实则“心慈手软”的老师,而他对导师旁敲侧击的鞭策,却一时不以为然。当博一结束的时候,他看着不好不坏的期末成绩好像还没有任何的焦虑感,而危机正在一步步地逼近他。

当他还在享受悠闲的生活时,身边的一位位优秀的同窗们警醒了他。交大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拥有一群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博士二年级的他开始意识到了做实验和发表论文的重要性。在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下,他开始将本科毕业设计的工作逐渐完善,并试图发表一篇英文论文。万事开头难,他做好了心理准备,第一篇SCI文章会花大力气去修改完善。初稿发给导师,导师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修改他的论文并标满了修改的痕迹,自己都觉得有点难堪。当他将反复修改后的论文投稿后,挑战和挫折才真正开始。第一篇论文的投稿处处碰壁,每一次都是从希望到失望,再继续修改投稿,导师一次次的鼓励让他坚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文章最终发表在了专业领域期刊《Energy》。文章发表后没有太多的喜悦,更多的是如释重负的感觉。和同一届的同学相比他已落后太多,唯有奋起直追。


兴趣激发动力

2018年,也是许嘉兴博士三年级时,课题组王如竹老师创建了能源-空气-水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团队ITEWA,他也有幸成为团队的一员。王如竹老师和导师不断地激发他们开展前沿的探索研究,鼓励他们不要局限于课题组现有的研究。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高水平的文献,也第一次阅读了《Science》和《Nature》。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和不敢读顶级刊物,到现在自发地追踪最新的顶级期刊论文,他的科研兴趣越来越浓,他的科研视野不断拓宽。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方面逐渐意识到了普通专业期刊论文和顶级刊物上论文的差距之大,另一方面也发现很多自己相关领域的顶级期刊论文大多都是由国外顶级高校团队发表,国内团队虽然论文数量多但却缺乏高影响力高质量的论文。

2017和2018年,《Science》正刊、《Nature》子刊均发表了与他研究课题一致的水蒸气吸附空气取水的研究,而发表的研究单位均是美国科研机构,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此,他思考为何做不出最顶级的成果和发表不了最顶级的论文,是能力低吗?是平台低吗?他想都不是,可能是缺乏高的学术视野、强大的执行力和攀登学术高峰的勇气。

在导师和王如竹老师的鼓励下,他开始摸索做一些更有挑战的工作,不仅仅做本领域的热力学分析和装置设计,更是从材料和化学等基础研究方向去突破。通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和摸索,他对一种新材料——多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第一次成功制备得到材料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此基础上,他不断尝试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最终摸索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吸附材料实现了水蒸气性能的突破。为了制备最佳的材料和获得完整的测试数据,他经历了多个不眠的夜晚,但并不觉得疲劳和焦虑,因为科研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动力,一个个奇妙想法的迸发所带来的兴奋感让他忘我工作;一次次实验失败但最终的成功让他高兴地手舞足蹈。他想,这时的他才真正地进入了科研状态。


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工作

许嘉兴回忆道,课题组王如竹教授和导师李廷贤研究员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工作”,所谓“顶天”就是要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做最有价值和最有高度的研究,发表最有影响力的论文;所谓“立地”是将成果进行产业化应用,造福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两位老师鼓励他们将前沿探索的创新性工作写成高质量的论文,力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然而,顶级刊物由于稿源量大要求高,其发表的难度不是一般期刊可比。为此,他不断完善着科研工作,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美化论文的语言和图表。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在经历了几番拒稿和修改后,许嘉兴的空气论文最终发表在了能源化学类的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另外一篇关于新型吸附式电池热管理策略论文,也发表在了能源化学类的顶级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并因为显著的新颖性入选了封面论文。这两篇论文的发表彻底坚定了他对前沿研究探索的决心,他将继续前行,朝着更高的山峰迈进。在产业化应用方面,许嘉兴积极协助申报了空气取水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未来将促进技术的实际产业化应用,解决在野外、干旱地区的饮水难题,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9.png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宣告着博士生涯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新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此刻的许嘉兴已经决定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去走一条注定不易但绝对精彩的人生路。希望未来可以始终保持对科研的激情,激发更多的科研兴奋感,去攀登一座座的学术山峰,做真正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自己,为祖国,为社会!


友情链接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200240

Copyright © 2019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