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华诞
校友文苑
我和交大——63届起重专业81班邱永年(81岁)

发布时间:2019-01-09

123岁时,在铁路边捡到一个印有“上海交通大学”字样的信封。于是心中对这个久负盛名的大学,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1958年乘着大跃进的浪潮,我被金华二中保送入交大。让我美梦成真,非常兴奋,几天都难以入眠

学校真好,明亮宽敞的教室,舒适宁静的学生宿舍,平坦宽大的操场……。家境困难的学生,可以享受10--12.5元的助学金(伙食费),另加3-4元的生活补助。那时实行粮食定量,男生每月33斤,女生27斤,每人每月还有一斤糕点票。我们上学的第一课是劳动锻炼,先去修铁路的工地做杂工,后去南汇农村劳动。劳动锻炼了人,提高了觉悟,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与友谊。

大约两个月后,我们返回上海民晏路交大分部,开始了基础课的学习。我们起重专业81班,共有30来人。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工农同学”,他们学习基础相对差一些,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就主动去帮助他们。班干部们还组织了学习小组,进行互帮互学,面对面的交流,不让一个同学掉队。记得我们系(运起系)的辅导老师刘乃勤,还让我去新上院的大教室,介绍学习小组的经验、感受与心得。互帮互学的学习气氛得到很好的推动。

非常值得一提是,我班以王湘伯、罗仁里为代表的同学,他们为了学习外语去“背字典”!他们随身带着俄语字典,或德语字典爱不释手,有空就看。这种精神是多么刻苦!

上海交大老师的素养、教学经验、教学质量普遍都高!

他们讲课生动,入题,学生们也容易专心,所以课堂秩序井然。如范祖尧老师讲结构力学,生动有趣。陈健元老师讲挖掘机,讲得生动、丝丝入扣,同学们都盼望他再讲下去,不要下课!

生活上,各级党组织,他们利用各种渠道解决困难时期物资匮乏的问题。如去海上捕鱼捞虾,让食堂的餐桌上更加丰富。有一次学生吃了有问题的食物,一部分同学身体不适,系里的老师几乎都来看望我们。我还记得当时系总支书记葛雪芝,到学生宿舍来看望同学。当看到我的褥子很单薄时,就回去拿了一条棉絮给我垫上。至今我和老伴都感动不已!葛老师:我们给你敬礼了!

二年级之后,我们开始去校办工厂实习,学习车、铣、刨、磨、鉗。粗浅地知道零件、机器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四年级之后,就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我们去了东北鞍山钢铁基地。通过实习,让我们大开眼界。初步了解大型联合企业的大生产是怎么组织联动的,人和机械是如何协作、互相配合的。上海交大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实践非常有帮助。

我的毕业设计是门机,指导老师是范祖荛。他对金属结构的设计,金属焊缝应力集中的预防,都讲得深入浅出,使我获益匪浅,并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国防科研单位,一直从事火箭发射技术的研究与设计工作。我参加的319大型工程的总体设计,获得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其他大大小小的奖项还有不少。从1963年毕业后,一直在航天部15所工作,直至20088月才离开工作岗位。其间的45年(包含返聘的12年),一直奋战在国防科研的第一线,作出了交大学子应有的贡献。

上海交大,这个培养工程师、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的摇篮,她像母亲一样哺育我成长。教给我知识,教会我做人的道理,赋予我求生的能力,培育我正确的人生观。再就是成就了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姻缘。我遇到了我生命中的另一半,她是我的同班同学吴修群。我们被分配到一个单位,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了59年。早年生活艰苦,现在衣食无忧,儿孙孝顺。晚年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美满。为了遵循“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我们从2005年开始,就积极参加交大校友会组织的“年度捐赠”,每年年末捐赠200元,我们的理念是一定要把“0”变成“1”,让更多的同学加入这个行列。把小小的心意积累,把我们对母校的爱延续,让我们投入母校母亲的怀抱,让我们感受母校母亲的温馨,使我们的心中变得更加温暖,更加温暖!

谨以此文,祝贺上海交大122周年校庆,祝福母校母亲生日快乐!

 

上海交大1963届运起系起重专业81班学生:邱永年写于北京家中。 修改于2017.12.18

Copyright © 2016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分享到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