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华诞
校友文苑
脑海中的交大老师记忆——77届机械系61043班孙大闵

发布时间:2017-07-21

脑海中的交大老师记忆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离开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四十年了,但母校各位老师的形象始终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回想起来,倍感亲切。

 

先讲基础部的几位老师。教我们数学的范荣良老师和蔼可亲,耐心细致。范老师说,数学重在推导,记住几个关键的概念和公式,其它许多内容都可以逐一推导出来。记得有一次她在一张纸上画了一条正弦曲线,然后用这条曲线作各种变换,把三角函数的大部分内容都推演了出来,真是纲举目张。教我们英语的先是林尚贤老师,后来是冯玉柱老师。林老师那时候已经是一位老年教师了,身材不高但非常精神。非常巧,我的中学二年级英语老师是她低一届的校友,我们中学的一位中年英语骨干教师是她的学生,世界真是很小。那时《新英汉词典》第一版刚刚发行,林老师问我想不想要一本,她就订购了两本。一天晚上七八点钟,已过六十的林老师拿着一本又厚又重的词典来到学生第十宿舍四楼,回想起来,我就非常感动。冯玉柱老师那时五十岁上下,课余时间经常和我讲讲学校的往事。冯老师过去是学俄语的,五十年代有好几年,他每天早上到衡山饭店去接苏联专家(老师)到交大上课。后来冯老师改教英语。记得他曾对我说,一个人年纪轻的时候,晚上十一点以前睡觉是浪费人生的宝贵时间,应该每天晚上看几小时书,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这句话我始终没有忘记。记得教《理论力学》的是力学教研组的程老师。一次我有一道习题做不出,就写了一张纸条问程老师,过了几天,程老师把解题过程回答了我,同时幽默地补了一句,你把老师的姓由改成了,过后我连声向程老师道歉。教《机械制图》的尤咏喻是位年轻老师。他说《机械制图》对电机,电子专业的同学也许并不是非常重要,但对学机械专业的同学来说,制图是绝对重要的。她还送给我一本《画法几何》,说要真正掌握机械制图,必须学好画法几何。那时上政治理论课《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是陈老师和郑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他们理论根底都很深厚,在当时的环境,能把这两门课讲到一定的深度,是非常难的。

 

那时候机械系的一些专业基础课是由其他系的老师来上课的。印象最深的是三系的严伟荪老师。他上《电工学》用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材。《电子学》,《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用的教材好像比较一般。上课时610专业三个班级在一个大教室上课。除了上课,严老师平时都在三系。教《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是五系的老师。这位老师过去应该是搞军工出身,上课时举的例子经常是坦克上的什么材料,应该怎样热加工。

 

我们机械工程系(六系)是交通大学的老系(历史悠久),大系(师生人多),师资力量非常强大。在学校的几年,有幸聆听多位老师的授学教诲,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幸运。给我们上《机床设计》课的是61041班的林益耀老师。林老师教学极其严谨。两节课程,黑板上工整的的字刚刚写满,一个章节就刚刚讲完,下课的铃声也正好响起,真是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给我们上《液压传动》课的是61042班的谢咏絮老师。谢老师很自豪地说她是北京某著名中学高中毕业到苏联列宁格勒留学的。1958年某一天,他们提前从列宁格勒出发到达莫斯科,毛泽东主席接见中国留学生,她就在前面几排。给我们上《磨削加工》课的是贝季瑶老师。那时候,贝老师年纪已经很大了,说话声音比较轻,江南口音也很重。这么大年纪的老前辈给我们上课,是非常辛苦的。洪迈生老师告诉我,贝老师一般是不太上课的,贝老师是他的老师的老师的老师,也可能还可以往前推。贝季瑶老师是我们机械系的资深前辈,贝老师来上课时,610专业的其他老师都是恭恭敬敬,表达晚辈对前辈的尊重。给我们上《齿轮加工》的辛一行老师也是一位老年教授。

 

和我们61043班接触最多的专业老师有奚绍申老师,黄聪老师,汪国梁老师,金孟浩老师,洪迈生老师。几位老师除了上课,还辅导我们做课程设计。记得进行C6150车床主轴箱校核计算,组合机床加工流水线设计等作业时,几位老师耐心细致地辅导,偶尔翻出当年的设计计算书,就想起各位老师的教导帮助。金孟浩老师过去是学机车的,对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都很熟悉。一次带我们到上海工具厂去参观,结合工具厂的实例,介绍加工工艺和工艺管理。当时是夏天,金老师满头是汗,认真讲解。洪迈生老师当时四十岁上下,精明能干,出类拔萃,当时已经是教研组的骨干。洪老师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钢笔字,铅笔字,粉笔字。上课时,不厌其烦,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把一个问题讲透,讲明白。在学校的最后一年,自修时间有的同学喜欢在宿舍看书,有的喜欢到新上院600号大教室去,有的喜欢到图书馆阅览室去。我比较喜欢到工程馆二楼43班教室去。有时下午四五点钟,我一个人在教室做作业,洪老师推门进来看到我,两个人很愉快地谈谈话。毕业设计时,他知道我想学点新的内容,就安排我参加当时很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项目(实际就是最初的CAD)。他还把他当年写毕业论文时系里发的毕业论文撰写提纲送给我,供我参考。洪老师当时用台式磁带录音机听日语,后来到日本去讲学,又写了《精密测量技术》等好几本专著,在学业上有很多成就。

 

毕业设计时,我参加的是曾宪章老师指导的《组合机床多轴箱传动系统自动化设计的探讨》这个课题项目。曾老师搞这个项目已经好几年了。曾老师从头开始,指导我们先搞清项目内容,再落实分工。每个同学分头编写程序,再拼接起来。当时项目好像有3000元经费,到交大计算中心上机运算一小时大概100元不到,我们一共可以上机运算30多个小时。那时交大只有一台国产DJS-6计算机,运算速度是每秒6万次,机房占地要30-40个平方米。我们几个同学编写程序,反复修改检查,在纸带上穿孔,然后再到计算机上运行。再反复修改程序,重新再来,直到全部通过。我们毕业后一段时间,这个课题终于全部完成,我在交大校刊上看到了几届同学毕业设计的成果。当年610专业毕业论文中涉及计算机的只有两个课题。另一个是61042班的《格里森齿轮加工机床数控加工程序的分解》。两个项目的同学都要先学Fortran计算机语言,上课的是蒋锡蕃老师。教英语的冯玉柱老师告诉我,五十年代学校的《金属切削刀具》教材是蒋锡蕃老师翻译的苏联教材(我到图书馆去找到了这本书)。六十年代全国高校机械专业的《金属切削刀具》统编教材,蒋锡蕃老师也参与编写。那个时候,在全国高等院校机械制造专业中,上海交通大学绝对是很有影响力的。

 

回想起来,在上海交大的几年,能够得到这么多优秀老师的教诲,是我人生历程中的一大幸运。好像有社会学家统计过,一个普通人(仅指普通人)一生从小到老,密切接触过的人大概在10002000个之间,到年老的时候,能记住的大概只有10%左右。而在我的人生记忆中,交大老师永远是最珍贵的内容。

 

Copyright © 2016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分享到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