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栏目
学生园地
我院学子获“云说新科技”科普新星秀全国总活动最高奖[图]

发布时间:2022-02-01

在2021年“云说新科技”科普新星秀全国总活动中,机械动力学子组成的5个团队凭借优秀的科普作品从全国285个科普团队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5项最高荣誉“2021年度科普之星(五星)”。

 

作品名称:从遥望天河到踏上星星——助力千年梦想的着陆神器

团队成员:李莹辉、符泽、林荣富

指导教师:郭为忠

 

图1.jpg

 

图2.jpg

 

作品简介

作品讲述了一种外星球探索中的高技术装备——着陆器,用于执行软着陆到地外天体表面的艰巨任务。目前的着陆器展开锁定后为固定的桁架结构,不具备自身调姿能力,无法在复杂区域着陆探测。作品提出通过适度引入机构运动学特征,赋予新型腿式移动式着陆器一定的调姿和移位能力,提升着陆过程对复杂地形的主动适应能力、着陆后的行走移位能力,以及用作取样返回发射支架的调姿能力,大幅提升着陆器在未来深空探测中对地外天体复杂地域的到达和探测能力。

  

作品名称:越障高手——一种车轮会变形的车

团队成员:徐浩、符泽

指导教师:郭为忠

 

图3.jpg

 

图4.jpg

 

作品简介

作品讲述了一种轮腿复合式越障高手——一种车轮会变形的车。它具有可在轮式结构和多轮辅、弧形腿式结构间自主变化的特点。变形轮可通过平面四连杆机构,由电机驱动中心位置的连杆,实现从“轮模式”向“爪模式”或“钩模式”的切换,从而可以在遇到平坦路面、障碍物等不同情况时选择不同变形模式。相比当今市场上“轮式”“履带式”和仿生“腿式”等机器人越障能力不够,或能量利用率不高、设计不易的缺点,这类“轮+腿”的“变形轮”机器人的越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作品名称:软体仿生机器人

团队成员:易子琛、房付熠、赵天昊、邓达鹏、王艺霖

指导教师:张文明、李汶柏

 

图5.jpg

 

图6.jpg

 

作品简介

作品讲述了由柔性材料加工而成的软体机器人。与传统的刚性机器人相比,它软,变形性好,更加安全,这些特点使得它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应用前景广阔。视频举例介绍了一款仿螳螂虾动态翻滚软体机器人和一种折纸式的气动人工肌肉。仿螳螂虾动态翻滚软体机器人的主体为气态网络驱动器,可以利用“躺平、卷、躺平”三个步骤进行运动。折纸式的气动人工肌肉在抽气时肌肉收缩,弹性梁储存弹性势能,停止抽气时释放能量,机器快速复原,这样简单的结构可以制作出多样的仿生机器人。虽然现阶段软体机器人的相关研究仍面临不少问题,但它突破了传统的电机驱动和刚性材料的限制,极大的拓展了科学的想象力。

 

作品名称:交大首颗学生卫星上天!——立方星是什么

团队成员:王宇睿、王一舟、沈洋

 

图7.jpg

 

图8.jpg

 

作品简介

作品讲述了交大第一颗由学生自主研发并主导载荷设计的卫星——上海交通大学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的SSS-2A卫星,该卫星突破立方星能源限制,提升立方星在轨机动能力,拓展了立方星在轨应用场景。立方星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能密度大,研制周期短,入轨快,它有7个组成模块,在现代科研上具有一定优势。立方星技术迭代周期短,投资风险小,更适应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它已经颠覆了传统卫星的定义,打开了全民科研的一片新天地。

 

作品名称:模块化可重构机器人

团队成员:梁帅、朱松毅、马玉飞、张佳辉、金宇韬

指导教师:张执南

 

图9.jpg

 

图10.jpg

 

作品简介

作品讲述了一种运用模块化的设计,实现多种运动和功能模式的重构,从而实现自适应周围环境的机器人——模块化可重构机器人,目前主要应用于家用服务领域。视频介绍了当下热门的机器人研究方向并介绍了FreeBOT球形可重构机器人、snapBOT六足可重构机器人、cubelets机器人等市面上的可重构机器人案例,重点介绍了团队开发的CoCube模块化可重构机器人,其可以在运动过程中完成重构。

 

云说新科技”科普新星秀活动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旨在通过高校院所重大创新成果的科普化原创,提高科技成果的科普转化能力和科普传播能力。

 

Copyright © 2016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分享到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