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高秋华:不忘初心,笃信前行

日期:2021-03-24 作者:余小鹏 供稿:高秋华 编辑:耿梓航

        高秋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21届博士毕业生,师从张文明教授。主要从事高敏抗磁悬浮检测机理与调控方法的研究,参与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博士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Materials Horizon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IEEE会刊上发表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已获授权2项(均为第一发明人),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第四届研究生“学术之星”,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第三届研究生“学术之星”,两次获评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学年,2020学年),上海交通大学SMC一等奖学金等,并入选2021新加坡青年科学家峰会。


图片 1.jpg


朝夕耕耘,图春华秋实;十年寒窗,求学有所用。回首六年的交大学习生活,从刚入校时的疑惑与迷茫到现在的从容与坦然,从上海交大“学术之星”代领奖者到领奖者,从科研小白到向学弟学妹们分享科研经历的学术益友,交大六年见证了高秋华人生中宝贵的成长与转变。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不仅专业知识技能不断积累提升,更重要的是坚定了理想与信念,明确了人生发展目标,能够积极乐观面对科研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作为新生代的机动人,她始终坚持从研究中寻找真理,从思考中认识自我,从独立中体验自我,践行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初试牛刀,点燃科研之梦

2011年,高秋华怀着希望步入大学生活,激动憧憬之余,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怀疑与迷茫。在新生教育讲座上,听着老教授神采奕奕地分享一生的科研经历,那时她只是浅浅地明白原来可以如此穷极一生追求生命的深度,并在心底埋下了一颗小小火种。在完成学业课程之余,高秋华努力寻找科创实践机会,并慢慢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大三时,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所设计的教具应用于本科学校学弟学妹们的《机械原理》课程实践中。这是她科创萌芽成长的第一步,很幸运能够在付出努力后收获喜悦与信心。从那时起,她便希望未来能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并为此付出努力。

2015年9月,高秋华从吉林大学本科毕业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师从张文明教授。作为刚入学的科研小白,如何快速找到研究方向、快速适应研究生生活成为了她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在张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她开始广泛地阅读文献,拓展自己的科研视野,探索前沿新兴的研究方向,并不断寻找自己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怀揣着“成一等学问”的决心,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高秋华最终选择的课题是高敏抗磁悬浮检测原理与调控方法研究。抗磁悬浮是一种通过磁排斥力抵消重力的方法,在常温环境下实现的稳定悬浮。这种悬浮方式无需外加强大的磁场、可靠性高,具有检测精度高、范围广、速度快等优势。但检测的形式单一局限,并且在检测灵敏度、可靠性及不均匀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她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从实际出发,解决精密检测方面的实际关键问题。


彷徨焦虑,选择不忘初心

就这样带着满腔热情与干劲,高秋华开始了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生涯。面对一个全新的方向和未知的领域,课题组也没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她开始有些担心自己是否可以像师兄们做得一样好。于是她每天早早地来到实验室,不断查阅文献,学习研究文献中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学习磁场分析的算法及有限元仿真方法等。然而,科研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原以为万事俱备,可以准备着手做实验的时候,她发现自己配制出的溶液与以往报道的实验研究不相同,并一直产生絮状沉淀。查阅了很多文献,没有找到直接的答案。高秋华不断尝试,但接连四个多月的实验失败无疑给她的满腔热情泼了一盆冷水。面对跨越机械、物理、材料、化学的交叉学科领域,她开始彷徨焦虑,怀疑自己的选择。她在内心深处不断问自己:“这样的交叉学科我真的可以尝试去做吗?我是不是应该选择一些实验室已有研究基础的工作来进一步深耕?或许我并不适合去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站在转博的十字路口,她不知该如何选择。

在导师张文明教授的指导与师兄们的鼓励帮助下,高秋华开始慢慢调整自己焦虑、挫败的心态。课题组师兄曾说过:“人生绝对不是轻松到只要随便想想就可以应付,也绝对不是沉重到要我们日日苦不堪言”,就这样,她又开始沉心阅读文献,积极向不同学科的老师同学们请教:到化学学院学习如何调配溶液、向哈佛大学老师发邮件请教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向物理学院的老师请教不懂的磁性材料、向船建学院的老师请教解不出来的力学模型…慢慢地,研究终于有所收获,并发表了博士期间的第一篇论文。

读博不仅仅是专业领域内知识的精进,更是自我的探索、认识与全面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高秋华明白了科研工作没有捷径,只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体会到解决问题与挑战自己后带来的喜悦。直至今日遇到困难时,她也会经常勉励自己:“要相信最清晰的脚印,总是印在最泥泞的路上。”

目前她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Materials Horizons、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Applied Physics Letters, IEEE会刊上发表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已获授权2项(均为第一发明人);研究工作被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Trends in Biotechnology等权威期刊上引用80余次,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积极评价与认可,并入选了2021新加坡青年科学家峰会。科研路上,先渊后博;找到目标后潜心钻研,笃行致远。


心怀感恩,逆旅笃信前行

对于研究生而言,人生莫大的幸运源于有结识一位关心学生发展的导师和一个有着优良学术氛围的课题组。在高秋华的课题组“文明团队”中,大师兄胡开明曾获得交大首届“学术之星”;二师兄邹鸿翔曾获得交大第二届“学术之星”提名,也是交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获得者;三师兄闫寒师兄获得学院首届“学术之星”,博士期间曾获得三次国家奖学金;四师兄李汶柏曾是交大第三届和学院第二届“学术之星”的获得者。他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独当一面。作为师妹,高秋华亲眼目睹了师兄们的成长,做科研的热爱与专注。她说到,与他们博士期间生活的几年,可能是人生中最充实的时光。虽然倍感压力,但她更多的是心怀感恩,同时也有了满满的动力和责任感。

科研生活的同时,高秋华也会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当中。参加上海交通广播《公益向前行》,与大家分享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二三趣事;参加“学术之星”分享会、复旦大学云上博论等,与学弟学妹们交流分享科研经历和经验。

2020-2021年注定是历史长河中最难忘的一笔,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大家原有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中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更应该身怀家国梦,以科技强国为己任,从研究中寻求真理,从思考中认识自我、从独立中体验自我,奋勉自强,勇于担当!

不忘初心,笃信前行,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1616551889215352.jpg


友情链接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200240

Copyright © 2019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