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栏目
新闻中心
【第一教育】从冠军选手到金牌教练,交大邱殿凯用青春书写十年“挑战之路”

发布时间:2022-04-16

“挑战杯”竞赛一直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三十多年来推动着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描绘了中国科技走向自立自强的生动图景。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邱殿凯捧起了“挑战杯”特等奖的奖杯。2022年3月28日晚上8点,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结果公布,他带队的学生捧回了特等奖的荣誉。

 

时隔10年,邱殿凯以这样的方式重回“挑战杯”的顶峰。回首这条“挑战之路”,邱殿凯更多的是感慨与释然。十年青葱岁月,路上的坎坷与汗水可想而知,在光鲜亮丽的荣誉面前,只有邱殿凯自己知道,通往山顶的路从来都是荆棘丛生。

 

 

用坚持到最后的斗志抓住成功的希望

 

2011年的一个清晨,邱殿凯照常背上包,赶往奉贤的零部件公司,为的就是给自己项目要使用的气瓶寻找合适的接头并进行测试,而这样一找,往往就是一天的时间。这样的生活,对邱殿凯来说已经习以为常。距离全国决赛只剩下半年的时间,他能做的,就是和时间赛跑。为了保证项目进度,他和队友邓宇君放弃周末和假期,常常加班到凌晨;为了去成都对作品进行一组关键的测试,他们来回共坐了70多个小时的火车,有一次甚至因为在车厢中讨论问题过于投入,引来了全车人惊异的目光。即使这一段时光忙碌且劳累,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却感受到异常的充实。

 

对细节的追求,是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养,这一点在他们的团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备战过程中,因为指导老师的诚恳建议,他们重新撰写了作品的背景、解决办法、创新点等,一字一句进行打磨,为的就是让整个作品的优势更加突出鲜明;他们也曾听取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几十名师生对项目展板的意见,进行了上百次的修改,让展板兼顾内容的充实与简洁美观。就是这样地反复琢磨,让团队的作品有了非常大的竞争力,也让邱殿凯充满了信心。

 

决赛当天,邱殿凯和队友邓宇君自信满满地站在作品旁,等待着评委来询问。可令人灰心的是,在比赛进行到只剩30分钟时,也仅有一位评委来看过团队的作品,大部分评委也已经离开,选手也陆续开始撤展。邱殿凯的心里有些失落和伤心,如果没有评委再来,就意味着自己团队的作品获奖的概率就很渺茫了。但是尽管如此,他们内心仍有一个声音:再坚持坚持,不到最后不能放弃。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比赛的最后十分钟,一下子来了好几位评委,最终,团队凭借流畅的展示和新颖的作品创意一举夺魁,捧起了“挑战杯”特等奖的奖杯。

 

回想起2011年的“挑战之路”,他们表示,团队的成功离不开良师的指导:指导老师来新民和彭林法老师多次陪伴团队忙碌到深夜;张杰校长专程到逸夫楼给团队成员加油鼓劲;林忠钦校长和黄震副校长甚至放弃端午假期为项目团队组织专家开展作品评审会;校团委和学院的老师们也帮团队反复修改和完善作品……这些温暖,邱殿凯都记在心里,现在回忆起来,心里仍然满是感恩。

 

比赛结束后,邱殿凯和他的团队意识到,创新既需要打破定势、追求卓越的信心,也需要锲而不舍、绝不能半途而废的斗志。特别是对于跨越一年多的“挑战杯”而言,团队之间要通力协作,自始至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直面挑战,绷紧战斗的弦

 

2011年的“挑战杯”,让邱殿凯与科研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之后,邱殿凯选择留校任教,在科研和育人的道路上继续挑战。对他而言,参加“挑战杯”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获奖的喜悦,而是突破了自我,收获了坚持的勇气和不惧挑战的精神。所以在项目成为第十七届“挑战杯”种子项目之后,邱殿凯与彭林法老师毅然接受了带领团队获得特等奖的挑战,并将他们的挑战精神传承给了项目的各位成员。

 

直面挑战不退缩的态度,是邱殿凯带领项目组攻关克难的最强动力。邱殿凯深知冲击特等奖的路上不能松懈,在项目获得上海市“挑战杯”特等奖和打入全国总决赛之后,在项目成员认为工作告一段落可以休息的时候,邱老师都会提醒大家“真正的挑战还在前方,要绷紧战斗的弦”,一次次把团队从懈怠的状态中拉回来。本届挑战杯由于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经历了两次比赛延期,对团队的备赛状态和备赛计划造成极大的影响。每一次收到延期通知后,虽然也会无奈苦笑,但是邱殿凯还是能稳住团队的“军心”,指导大家按部就班开展项目工作。

 

“遇到问题就想着解决”是邱殿凯的挑战心法。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莫过于制作一台可逆燃料电池小车。7月份的时候,小车在一次测试中因为电流过大系统出现故障,此后一直不能正常运行。当时团队成员都认为车已经报废了,想买一辆新的底盘替换现有的小车,邱殿凯却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他组织同学们打开车的底盘,一根根导线、一个个设备地排查问题,分析可能的事故原因。经过一个月的修理,小车终于恢复了正常的功能。

 

亲力亲为、极高的行动力和效率,是邱殿凯给学生们最好的言传身教。此次参赛即是对同学们的挑战,也是对邱殿凯的挑战。以特等奖为目标是不小的压力,但对于他来说,这份压力也是前进的动力。答辩指导、材料打磨、实物实验、论文专利修改,邱殿凯都全心全意参与,给出最严谨专业的建议。项目的讨论会从一开始两周一次、一周一次,到临近比赛一周三次,最后变成一天一次,邱殿凯无一缺席。

 

国赛最初定在10月底举行,这注定让10月份成为异常忙碌的一个月。九月的最后一次例会上,项目成员自告奋勇表示要在国庆节留在实验室加班加点,邱殿凯当即表示要和同学们一起加班,于是项目团队七日无休、马不停蹄,在国庆黄金周完成了小车的全部装配和调试工作。最后一天,在小车最难安装的氢瓶部分,邱老师看到同学们力不从心、左支右绌,撸起袖子拿起扳手也加入了装车的行列,那一天的半夜十二点,他和同学们一起走出了实验楼的大门。

 

 

言传身教,不做学生成长的旁观者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挑战、不断攀登。对于邱殿凯而言,“挑战”是他从读书到工作的十年历程里不变的主题。他也正是在对自我的持续要求和挑战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他深知勇于挑战的重要性,也深知挑战中的困难。作为老师的邱殿凯,一直鼓励同学们挑战自己、积极进取,将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同学们,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帮助大家,尽可能为大家斩断挑战路上的荆棘。

 

面对科研,邱殿凯总是严格而认真,甚至可以称作“严父”。大家几乎每天都能在实验室见到邱殿凯,他会“巡视”每个同学的工位,询问情况、帮助解决问题。面对专业问题和工作进度,邱殿凯常常显得理性而冷静,也不甚有轻松的玩笑,大多数时候都是专注于讨论专业问题。他和学生相处过程中这份不够“活泼”的认真反而成就了他和他指导的同学们。

 

“严父”的背后是对学生深沉的关怀。担任过邱殿凯助教的郭孟迪回忆道,“无论实验、开会到多晚,邱老师一定会认真备课,备完课再回家;助教批改后的作业,邱老师也一定会再看一遍,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作为2019级本科生的班主任,班级的团组织生活全勤,无论是科研方向的引导还是考试诚信的强调,他都亲自讲解;疫情期间,因为担心同学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邱殿凯多次组织班会,开设班级自习室;有同学意外受伤时,他立刻送去医院陪伴治疗;同学腰伤在宿舍休息时,他亲自到宿舍探望……

 

热爱挑战的精神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在邱殿凯和他的学生中传承着,2021年的“挑战杯”已经落幕,但其实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团队获得特等奖之后,作为项目指导老师的邱殿凯并没有说太多庆祝的话,只是在项目组群聊里发了一个“胜利”的表情。的确,我们不仅要庆祝阶段性的胜利,更要继续昂首挺胸,迎接下一个挑战。

 

据悉,上海交大曾于1991、2011、2013、2015、2017年五次捧得挑战杯,获得永久保留挑战杯的资格,并创造了“四连冠”的赛会记录。

 

原文链接:【第一教育】从冠军选手到金牌教练,交大邱殿凯用青春书写十年“挑战之路”

Copyright © 2016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分享到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