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栏目
新闻中心
学院多位教师荣获上海交大首届“教书育人奖”、“科研成果奖”

发布时间:2017-09-13

9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2017年“教书育人科技创新”表彰大会,庆祝教师节,隆重颁发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教书育人奖”和“科研成果奖”。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项目式教学团队荣获“教书育人奖”集体一等奖,来新民教授荣获个人一等奖,黄震教授、朱向阳教授获“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另有多位教师获奖。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学校今年启动了首届“教书育人奖”、“科研成果奖”评选活动。“教书育人奖”作为人才培养校级最高荣誉,重点表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推动学生“教育增值”工作中起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教师。科研成果奖主要表彰为学术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本次评选中,上海交大12位老师和2个集体获得首届教书育人奖一等奖,7个科研团队获得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7位老师、5个教学团队获得教书育人奖二等奖,30位老师获得教书育人奖三等奖,52位老师获得教书育人奖提名奖。38个团队获得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附:教书育人、科研成果一等奖项目简介
 

“教书育人奖”集体奖一等奖:项目式教学团队 
成员:章俊良、奚立峰、陈璐、郭为忠、邵华、王丽伟、顾希垚、吴艳琼

 

 

面向新工科及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近年来大胆改革,针对目前我国大学工科教育的薄弱环节,提出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围绕这一目标,项目式教学团队在本科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项目式教学

 

近三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14年),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上海交大教学成果校长奖2项、特等奖3项, 一、二等奖10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视频公开课程6门、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2门、优质在线课程立项1项。
 

 


 

国外大学指导老师参加国际联合工程项目成果展

 


在培养理念上,强调学生解决系统工程问题、交流沟通、团队合作、跨文化国际协作、跨学科知识整合及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在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上,成功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课程项目式毕业设计、校企合作联合育人新模式,获得了国内外教育界同行及兄弟院校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同时特别重视加强新工科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学院营造了以教书育人为荣的良好风尚。

 

“教书育人奖”个人奖一等奖:来新民教授

 

有教无类、开诚布公、因势利导、追求卓越,这是来新民教书育人33年的不懈追求。

 

“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不管他们进校时的起点如何,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实现每一个学生知识、能力和信心的增值。”

 

他是一位教学改革排头兵:曾任机械工程系主任,现任学院本科生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创新教学模式,率先实施项目式教学。


 

指导的研究生邱殿凯、邓宇君获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

 


他是一位教书育人先行者: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要求研究生治学严谨认真;支持学生科创,努力将创新火种孵化成燎原之势。
 


 

来新民教授在上汽集团燃料电池汽车装配现场

 


他是一位科学高峰攀登者:面向新能源汽车国家重大需求,攻克燃料电池金属极板制造瓶颈,成功应用于国内首款金属极板燃料电池汽车。

 


他是一位和谐团队领路人: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博大却不自大,严格却不严厉,关爱却不溺爱,来新民用33年诠释了教书育人的内涵。

 

科研成果一等奖
 

黄震教授团队:基于燃料多样化的压燃发动机关键技术及应用
 

 


 

经济高速发展面临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黄震教授及其团队聚焦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在国家863计划等资助下,历时二十年,突破了燃料喷射、燃烧和多燃料适应性等关键技术,取得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在国际内燃机和能源领域获高度评价。
   

 


 

 

他们是国内外最早研究“二甲醚”的学者,在国际上开辟了一条以缸内净化为主,满足了欧V和欧VI排放标准的技术路线。团队与潍柴合作开发出国际首台欧VI排放标准二甲醚发动机,并在上海147路率先“试点”城市公交,成为国际上首次投入商业运行的二甲醚汽车。

 

他们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油喷射及其关键零部件技术,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究成果形成民主党派中央政协提案,获环保部采纳,促进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

 

朱向阳教授:灵巧假肢及其神经信息通道重建技术

 

 

朱向阳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自2005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生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研究,在研究初期实验设备匮乏、经费短缺等困难条件下,通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该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形成了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的学科方向。

 


 

受试者佩戴假肢手

 


研究团队以智能灵巧假肢为对象,在操作感知一体化机构设计和神经信息通道重建方面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完成了SJT-x系列假肢的研发和应用,使我国神经控制灵巧假肢的设计制造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研究成果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先后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加拿大电视台、俄罗斯电视台专题报道,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研究团队主持完成了该领域首个973计划项目,并积极推动其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中的布局,为生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科研成果二等奖

 

孟光教授团队:卫星多源激励微振动宽频控制技术
 

 

 

孟光教授长期从事力学和机械动力学研究,带领团队集智攻关,解决了多项基础和核心技术难题,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多项,为交大机械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卫星多源激励微振动宽频控制技术”荣获2016年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吴静怡教授团队:航天器热环境模拟试验系统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

 

 


吴静怡教授廿八年如一日,耕耘于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凭着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与坚持不懈、对青年教师及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倾力培养,成为有担当的团队依靠力量。她带领团队奋战在国家航天新一代高低温环境模拟核心技术领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前沿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研究成果为国家相关航天器的成功应用作出了贡献。

 

“航天器热环境模拟试验系统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荣获201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姚振强教授团队:非对称轴随动磨削工艺与装备核心技术及应用

 

 

研制出曲轴、凸轮轴、偏心轴数控随动磨床;为船舶发动机、汽车发动机、大型压气机和机器人减速器偏心轴提供数控精密加工装备。在汽车、船舶、动力装备企业得到产业化应用。

 

“非对称轴随动磨削工艺与装备核心技术及应用”获2016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

 


新闻链接:上海交通大学隆重颁发首届“教书育人奖” 

 

编辑:张玲玲    
Copyright © 2016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分享到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