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华诞
校友文苑
交大的校风令我终生受益——67届机械系81021吴鹤林

发布时间:2017-07-21

交大的校风令我终生受益

 

近日,大班同学会联络员沈宝泉告诉我,交大正准备组织62届同学毕业50周年活动。听到消息,我十分欣喜。5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个人而言,却几乎占据了人生的大半。而对我来说,我的人生真正的起点,正是交大的学习生活。

 

结缘交大:神奇的五分钟里修改志愿

伴着这份欣喜和对母校的思念,思绪一下把我带回到了最初投入交大怀抱的日子——19626月复旦预科(后更名复旦附中)毕业之际。当时,由于我对化学兴趣较浓,就把第一志愿填成复旦化学系。可是“色弱”的体检结果,阻碍了我报考化工类专业。我的班主任王老师是教物理的,在他的力劝下,我的第一志愿改填了复旦物理一系。但我心里总是不踏实,临到最后交志愿表的那天中午,午睡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我所在的班是个理工班,这个试点班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我突然想到,不如报工科大学学工去。当时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在王老师就要将志愿表上交的一霎那,我果断把第一志愿改成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正是这神奇的最后五分钟,我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去学工科;也正是这五分钟,让我有幸与交大结缘,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的指导下,在交大人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精神品格的约束下,我在上海交大进行了六年时间的学习。这六年里,交大的良师益友不仅帮我打牢了工科的基础、增强了社会工作能力,更重要的,为我日后成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科研兵筑牢了是想根基。

 

毕业分配时,我被军队后勤装备研究院选上,成为一名科研兵,开始了令我一生都倍感荣光的军旅生涯。

 

我科研工作的起点,是总后装备研究院6所担任技术员。老交大的学习基础和严谨作风,让我在科研环境里如虎添翼,在较短的时间里不仅胜任了工作,还挑起了大梁:不到半年,我就受命独当一面;一年后,我开始带学员承担科研项目;两年后,我就升任项目负责人;在不到八年的时间里,我连续取得了6项科研成果,荣获总后装备研究院“先进科技工作者的称号。

 

1976年,我参加了一次核试验,由于工作出色,受到当时的总后核效应研究室领导器重。1978年,研究室领导决定将我从6所调到该室,要求我改行搞核试验科研电影拍摄。

 

这次巨大的转变,如同报考前那神奇的五分钟一样,再次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

 

虽然从来没有接触过电影拍摄领域,但是部队的教育是干一行爱一行,所以,我发扬交大人的优良作风,努力学习、刻苦研究,从零开始,自学了苏联电影教程,随后,还在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进修了一年,与同事们一起四进核效应试验场,出色的完成了总后核效应试验电影的拍摄、制作。

 

1981年核效应试验结束,我又参与到总后司令部科技录像室全新组建工作中。我再次听从了召唤变换了工作岗位与工作性质,从电影改搞录像,而且从原来的单一科研试验记录扩展到为总部中心工作服务。我也从普通的科研人员走上了领导岗位。为了兑现对总后勤部洪学智老部长的一句承诺:“你要替我守好总后这个窗口”,一干就是21年,在总后科技声像中心领导岗位任职长达18年,直至退休。

 

与此同时,我还兼任中央电视台军事记者,跑遍了大江南北、祖国的边防哨卡,并出访了世界7国,都圆满完成任务。

 

此外,为了建好人才梯队、培养后备人才,我还为几个总部的录像培训班授课数百学时,学员遍布全军。为了拓展军队的科技声像工作,还担负了军内外多个协会的领导工作和多个声像奖项的评委工作。军队和党组织也给与了我很多荣誉和奖励。

 

2002年,我一退休就被总装备部国防科技声像专业委员会聘用,虽然现已73岁有余,仍在发挥余热。这期间,为了适应工作、生活的新需要,我学会了开车、计算机应用、多媒体制作和手机APP等,也算是抓住了现代化的尾巴。

 

交大毕业后的50年,是我们国家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每个交大人报效祖国的极好机遇!而今回望,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带着交大人特有的求实、创新精神,我为部队的科研工作贡献了一辈子!

值得欣慰的是:一直被单位同志誉为拼命三郎、因常年加班加点曾经十余年几乎每年都晕倒一二次的我,现在的身体尚好,每天仍工作八小时以上,每周至少2-3次游泳锻炼(每次千米以上);常常因为工作把家当旅馆的我,却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也是军人,智慧能干,是一个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女儿和女婿也都是商界的精英,还有一个乖巧的小外孙。

 

难忘交大:好校风传承精神财富

回顾这50多年的人生经历,交大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财富,更多的是精神财富,那就是“严谨治学”、“正直做人”和“自强不息”。我在工作中坚持严谨认真,一个数据都不容虚假,赢得了上下级的一致好评。我坚持“正直做人”,爱兵如子,特别是对科研人员,以诚相待,错误不姑息,成绩不抹杀,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赢得了大家的敬重。我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是“自强不息”。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因此在历年的干部考核中都名列前茅。

 

我清晰记得:大学一年级我们是在交大法华路分部,当时基本上都是上大课,晚上都有助教到教室进行辅导,老师们对基础课教的极为认真,虽然同学们都是全国各地来的高材生,但谁也不敢懈怠。每天早晨同学们都早早起来在院子里朗读外语、背外语单词。一般来说,大一在大学期间应该是较轻松的阶段,然而我们那时没有这个感觉。

 

交大同学的朴素,可以说在上海是有口皆碑的。那个年代,我和不少外地来的同学一样还穿着有补丁的衣裤,丝毫没有不好意思的感觉,同学之间从来没有比吃、比穿、比阔气的风气,有的只是比学习成绩,大家都把时间用在了学习上。而且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蔚然成风。我们小班有一个同学在二年级时,一天突然出走未回,大家焦急地四处寻找,找回后大家不仅关心他、爱护他而且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给了他集体的温暖,还使他很快跟上了学习。

 

时间对大家是十分公平的,因此在我们同学中经常传授着“时间放大器的”经验。学校都是大食堂,吃饭排队是常事,中午尤甚。同学们总结出一套经验——要不一下课快跑赶在前面,赶前2分钟等于省下10分钟;要不下课了先做点作业晚点去食堂就不排队了。

 

那时同学间很少有谁瞧不起谁,但班干部们生怕拉下学习成绩缺乏做工作的资格。往往晚自习结束了、熄灯了,班干部站在走廊的灯下商量工作,为的是尽量少占用学习时间。

 

晚自习的效果好不好,跟学习地点很有关系。同学们为了找个好位置,往往晚饭后早早赶到图书馆或阶梯教室,一直学习到晚自习结束。

 

家在上海市区的同学周末回家应该是十分正常的事,然而我们不少上海同学往往一个月只回去一二次,回去就为了取点生活费就急忙赶回学校。那时,周末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度过的,尤其当遇到制图作业多时,大家都默默加时,生怕画的不好。

 

回忆了这么多的生活学习细节,只是为了说明交大的好校风,交大同学对学习的拼劲、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知识基础的重视影响了我这辈子的发展轨迹……也正是那段大学的住校生活给了我后来的外地工作和军队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我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离开母校50年,我也整整工作了50年。凡是熟悉的同志都说我不像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说越活越年轻,那是只是对人精神面貌的形容而言。作为老同学,我有些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是要有一个好心态。人一生遇到的事纷繁复杂,有喜有悲,有顺心,有忧愁,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有一颗平常心,诚恳待人、与人为善,不为一事一时的得失而计较,始终奋发向上。我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什么能压倒我们的。

 

二是要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我虽然是一个科研兵,但交大的好校风以及短暂的基层部队生活给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烟酒与我无缘,工作紧张有序,生活简单有规律。

三是坚持适度的身体锻炼。

 

在庆祝67届同学毕业50周年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我想衷心感谢培育我们的母校,感谢教育我们的老师,感谢六年同窗的交大老同学!也借此机会希望我们的交大越来越好,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的精英人才!

Copyright © 2016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分享到

Email:sjt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邮编:200240